“根管治療”在口腔醫(yī)學發(fā)展的現(xiàn)階段已不算是什么新名詞了 。不知從何時起,它已被普遍劃入了基礎治療的范疇。嚴格意義上來講,根管治療學應只是牙髓病學的一個分支學科。牙髓病學在我國的發(fā)展歷史回想起來大致經歷了這樣幾個時期:六七十年代的單一的塑化治療,八九十年代的塑化或干髓治療,再到九十年代后期的現(xiàn)代根管治療,短暫卻也漫長。說短暫是因為相對與整個世界范圍內牙髓病學的發(fā)展歷史而言它也許只是其中的一小段;說漫長,是因為它曾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伴隨著一代代牙體科醫(yī)生們的日常工作。知識總是成體系的,且融會貫通,所以想對牙髓病學有一個較明晰的認識并不是一件易事。種類繁多的理論專著和從事這一領域研究的前赴后繼的專家學者就充分說明了牙髓病學的高深和廣博。同時也從另一個側面說明我們現(xiàn)在所掌握的、所應用的相關知識只是這一學科極小的一部分,隨著基礎科學研究的進一步發(fā)展,我們的知識體系將面臨著不斷更新和擴充的挑戰(zhàn)。
近日,在日常工作之余我時常會思考這樣幾個問題:如何評價根管治療的效果?根管治療成功的定義是什么?這些評價標準如何貫穿到我們的日常工作中?經過根管治療的患牙遠期預后如何?
以下是幾個病例根管治療術充填后即時的X線片:
患者女性,52歲,36慢性牙髓炎,RCT:四根管不銹鋼銼手動預備+冷牙膠側壓充填(MB與ML重疊)